《悲傷,讓我抱抱你》
《悲傷,讓我抱抱你》(When sadness comes to call)
艾娃‧伊蘭(Eva Eland)著;許皓宜、莊宥榛譯;水滴文化出版,2020年。  
  

    本書開場以「有時候,悲傷無預警來敲門。然後,如影隨形跟著你」,說明悲傷總是在我們無預期地遭受到人生的失落與挫折時悄悄來臨,而如此令人難過的情緒又如影隨形般貼近與跟隨著我們,甚至讓我們的身心感到窒息般的難受。因此,我們有時會試圖刻意壓抑或忽略悲傷,但逃避不去面對它的結果卻是讓悲傷的情緒不知不覺地累積與深藏在我們心中。被壓抑許久的悲傷因此成為一種我們日常生活中身心活動運作的背景,讓我們隱隱作痛,或許在日後類似的事件或感受再次被觸發時,才會讓我們驚覺這由來已久卻已難以溯源的悲傷,是如此深沉糾結而難以自抑。

    作者接著以「那就試著別害怕悲傷吧!幫它取個名字,聆聽它說話」,說明與其因害怕悲傷情緒的痛苦而試圖壓抑,不如正視悲傷情緒的存在,甚至可為它命名與擬人化,這是嘗試將悲傷情緒與我們自身分開來看待,讓悲傷成為一種外化於個人的情緒,一方面可避免個人被悲傷淹沒,另一方面也可讓個人和悲傷情緒保持一種適當的覺察距離,並在內心中與其對話,以尋求適合與之相處之道。書中也提出幾項與悲傷情緒相處的方式,例如安靜地與悲傷獨處,做一些自己喜歡的做的事,像是繪畫、聽音樂或是出門到樹林散步與散心,讓大自然的力量療癒我們的內心。

    本書結尾說道:「也許悲傷只想知道,自己並非不受歡迎。鑽進被窩睡覺時,知道自己並不孤單。當你起床之後,也許它已經離開了。別擔心,因為,此刻又是全新的開始。」作者在這段話中巧妙地運用擬人化描述悲傷情緒,訴說個人內在的心聲。當我們陷落於悲傷情緒中時,一方面會想逃避悲傷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擔心這樣悲傷的自己會造成他人的反感,因此往往會選擇壓抑或掩飾內心的悲傷。然而,其實我們只需要好好地接納這樣的悲傷情緒,試著與之共處,或許在經歷一段療癒的時間後,悲傷的自己便會慢慢修復而成為嶄新的自己。

    本書將悲傷描繪成一個鮮活具體的淡綠色微胖精靈的形象,它無意中前來拜訪我們,需要的可能只是被好好的陪伴、安慰與療癒的一段時光,便會自然離開了。作者以同理而溫暖的文字,搭配柔和色調與簡單線條的插畫,成功地營造出溫柔而又貼近人心的氛圍,讓我們充分體會到當悲傷來臨時,應學習接納自己的情緒而與之同在,並在邁向療癒的歷程中,好好地疼惜與照顧自己,而或許悲傷將再度來訪,但我們也會在一次又一次的療癒過程中重生與成長。

文/ 凃均翰 實習諮商心理師

本文內容轉引與改編自:凃均翰,〈從兒童繪本中學習與情緒共處之道〉,《台灣出版與閱讀》,111 年第 3 期(總號第 19 期),頁 94-95。
------------------------------------------
若您有意願進行諮商,請填寫以下表單,我們將為您進行初談與派案,與適合的心理師或實習心理師晤談 (實習心理師三次諮商免費方案持續服務中唷!)。https://forms.gle/xuvxdvTV6d8M1hLy9

慢慢心理諮商所,官網歡迎參觀 : https://www.maman5361050.com